音樂專輯

舒茲:交響聖樂曲 第一集 (2CD)
2010年 04月 13日
産品編號: 88697524182
羅蘭‧威爾森(指揮)科隆時代古樂集◎選錄巴哈之前德國巴洛克中最重要的作曲家:舒茲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專輯為舒茲畢生所譜寫之同性質的三套交響聖樂曲中的第一集。◎第一齣德文歌劇「達芬妮」的作曲家舒茲師承蒙台威爾第,充分體現當時的文化重鎮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音樂美學。◎羅蘭‧威森為德國巴洛克時期聖樂作品的重要推介者,也曾灌錄布克斯泰胡德(Buxthhude)與韋瓦第(Vivaldi)的宗教作品,深獲好評。舒茲(Schütz, 1585-1672)和布克斯泰胡德(Buxthhude)是德國巴洛克中期最重要的兩位代表性作曲家,也是巴哈來臨前德國作重要的作曲家,一般把他和蒙台威爾第相提並論,並列為近代音樂的第一人,是從文藝復興進入巴洛克風格的重要轉捩點。出生於十六世紀末的他,是第一齣德文歌劇「達芬妮」的作曲者,可惜這齣歌劇的樂譜並沒有能保存下來。因為他的重要地位,所以路德教派的聖徒年曆中,特別把每年的七月二十八排給他,同一天的另兩位音樂聖徒就是巴哈和韓德爾。在舒茲幼時,德國本土並沒有成熟的音樂環境,因此他的作曲是前往威尼斯追隨嘉布瑞里(Giovanni Gabrieli)學的,不像巴哈可以在德國境內即可受到完整的音樂訓練。舒茲也因此將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美學引進到德國。他在義大利待了三年,之後就在1615年回到德勒斯登,在薩克森的宮廷擔任作曲家。舒茲在德勒斯登待了十年,似乎對自己的作曲技藝有所懷疑,因此他又在1628年回到威尼斯,追隨當時已經冒出樂壇,成為當代名家的蒙台威爾第學作曲,之後為了躲避德國的三十年戰爭,他避居哥本哈根,一躲八年才回到德勒斯登,最後在1672年以八十七高齡病逝。舒茲的音樂還帶有文藝復興複音音樂濃厚的色彩,尤其是受到嘉布瑞里那種將管樂與合唱團交陳運用的燦爛效果所影響,對現代人的聽覺習慣而言,這樣的音樂稍嫌稚嫩,也就是說,其旋律性可能稍嫌不足,缺少音樂橫向發展的吸引力,但是在複音的發展上,那種縱向和聲的趣味,又不如文藝復興音樂飽滿。這是因為舒茲所處的年代正在力圖脫離文藝復興的影響,但卻還不知道該朝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原因。這套「交響聖樂曲集」是舒茲在1629年二度赴義進修的後期所發表的,這套作品在他的畢生創作進程中,有其重要性,原因在於這是他第一次嘗試在將器樂與聲樂合併使用於樂曲中時,予以器樂獨立的地位,而不像以往僅僅是伴奏角色,所以這套作品中,我們不僅聽到獨唱家的全力表現,也可以聽到獨奏家的獨奏樂段。這也是為什麼這套作品的分類被歸為「聖樂協奏曲」,這其實是最好形容這套作品的一種方式,曲中的合唱團是與獨奏樂器和獨唱家對抗的伴奏,獨奏家和獨唱家則被賦予一般協奏曲中獨奏、炫技的地位。這種型式在巴洛克後期完全被棄用,但在巴洛克中期以前卻是很受到歡迎的一種宗教音樂型式,它讓宗教音樂跳脫了過於沉悶、緩慢的框架,變得有世俗音樂會的魅力。舒茲一生共寫了三套交響聖樂曲,另兩套分別在1647和1650年發表。這樣的聖樂協奏曲,其實是脫胎自文藝復興後期傳下的牧歌演唱型式,但是透過舒茲等人的現代化,這種音樂獲得了新的發展,更活潑也更有巴洛克音樂的風格。這套作品的重要性,也在於其曲譜上舒茲清楚的記載了各種樂器演出的樂段和聲部,這樣的記譜法提供了後世瞭解這個時代完整音樂面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