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ony
大提琴上的蕭邦

大提琴上的蕭邦

Chopin 200 Anniversary Release收錄:大提琴奏鳴曲、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波蘭歌曲集(大提琴改編版)、大二重奏協奏曲大衛‧葛林格斯(大提琴) 伊恩‧方登(鋼琴)David Geringas, Cello‧Ian Fountain, Piano1970年柴可夫斯基大賽金牌得主,為已故大提琴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生前最鍾愛的高徒。為慶祝蕭邦誕辰兩百週年,暌違多時未有新錄音的葛林格斯錄製了這張非常特出的蕭邦作品專輯,除了收錄大提琴奏鳴曲外,亦收錄了許多蕭邦的小品,以及將原本為鋼琴與聲樂所寫的波蘭舞曲改編為大提琴與鋼琴版本,非常精采,在今年眾多以鋼琴為主體的致敬專輯中,更顯特出。大提琴是蕭邦在鋼琴以外唯一垂青過的樂器,蕭邦不僅為大提琴寫了一首奏鳴曲,同時還寫了一首鋼琴三重奏,當中給予大提琴相當大的表現空間;另外,他為大提琴與鋼琴合奏所寫的波蘭舞曲,也是大提琴音樂史上的名曲。不過,這份錄音中,羅斯托波維奇的高徒葛林格斯,為我們帶來一套非常特出的蕭邦大提琴曲目,除了原本為大提琴寫的作品外,專輯中另外一半的曲目是從蕭邦的歌曲作品改編而成的樂曲。立陶宛大提琴家葛林格斯一向在主流曲目之外,特別喜歡開創新的作品,許多俄國和立陶宛當代作曲家的大提琴樂曲都是由他首演的,他也是全球唯一一位灌錄了包凱利尼全部十二首大提琴協奏曲的人。蕭邦的作品七十四,名為「波蘭歌曲集」,全集共有十七首,也是他唯一出版的藝術歌曲,但是在他過世後才出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這套歌曲最少為人所知,李斯特曾經將其中六首改寫成鋼琴獨奏曲。在這十七首歌曲中,有十首是採用跟蕭邦一樣,流亡在巴黎的波蘭詩人米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的詩作,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是蕭邦到巴黎以後的作品,創作時間大約是1829到1847年間。在此,葛林格斯採用了大提琴來演奏這些旋律,當然調性是移動過的。用大提琴來演奏歌曲,近年來逐漸成為國際間大提琴家最愛嘗試的詮釋風格。葛林格斯這次為了蕭邦誕辰兩百週年所推出的這份錄音,改編收錄的這六首藝術歌曲,的確可謂別出心裁。至於作品三的序奏,其實原曲有「序奏」和「華麗的波蘭舞曲」兩段,兩曲的創作時間不同,波蘭舞曲先完成,是1829年的作品,「序奏」則在隔年才加上去,題獻給當時優秀的大提琴家莫克(Joseph Merk),葛林格斯專輯中僅演奏較早晚完成的「序奏」曲段。此曲是由於蕭邦在1829年造訪拉齊威爾王子(Prince Radziwill)的家而開始的,他是當時波茲南地方的總督,由於王子自己也愛作曲和拉奏大提琴,所以蕭邦為他寫了這首作品,此曲的鋼琴部份非常難,這是蕭邦為王子的女兒所寫,顯然這位貴族之後的鋼琴技巧相當好,蕭邦後來也擔任她的老師。同樣是為大提琴原創的「大二重奏協奏曲」,是三年後完成的作品,這次則是為法國大提琴家法蘭修姆(Auguste-Joseph Franchomme)所譜寫。此曲其實不能說完全是由蕭邦完成的,因為蕭邦只寫了鋼琴部和全曲的大綱,至於大提琴部,則由法蘭修姆去發揮。而且此曲的主題也不是蕭邦的原創,這是另一位作曲家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為歌劇「魔王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所寫的旋律。因此,此曲日後出版是掛上蕭邦和法蘭修姆之名。日後蕭邦也為法蘭修姆寫了他著名的大提琴奏鳴曲,兩人更因此結為終生的好友。大衛‧葛林格斯(1946年7月29日))出生於立陶宛,十七歲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拜在羅斯托波維奇門下,前後追隨大師十年,1970年拿下柴可夫斯基大賽大提琴首獎,為一名重要且多才多藝的音樂家。同時身兼著名大提琴和指揮家的角色,從早期巴洛克音樂到現代音樂,有其多方位的全面研究,他不但率先將許多俄國與立陶宛曲目推介到西方世界的先驅,並致力於現代大提琴曲和罕見的古典樂派大提琴協奏曲的發掘與演出,是最早為樂迷介紹古白杜琳娜(Gubaidulina)、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等俄國現代作曲家作品的音樂家。此外,他與為數甚眾的頂尖指揮家與樂團合作,錄製過的專輯獲得包括法國金音叉大獎與法國唱片大獎等無數國際重要唱片大獎,手持1761年製的Guadagnini名琴。

Disc 1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 Allegro moderato2.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 Scherzo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Largo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V: F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