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哈爾 Christian Gerhaher (男中音)
霍立格 Heinz Holliger (指揮)
巴塞爾室內管弦樂團 Kammerorchester Basel
◎ 罕見的當代藝術歌曲錄音 – 舍克:悲歌。
◎ 德國男中音葛哈爾近年最具特色的錄音。
◎ 「藝術歌曲最佳典範」葛哈爾展現最極致的歌唱魅力。
專輯收錄瑞士現代樂作曲家奧特馬.舍克的德文連篇歌曲《悲歌》(Elegie),由有著「費雪狄斯考接班人」之稱的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演唱,霍立格(Heinz Holliger)指揮巴塞爾室內管弦樂團(Kammerorchester Basel)協奏。
奧特馬.舍克(Othmar Schoeck,1886-1957)是二十世紀瑞士重要的現代樂作曲家與指揮家,地位僅次於奧乃格(Arthur Honegger)與馬汀(Frank Martin)。就讀蘇黎士音樂學院期間,曾私下與雷格(Max Reger, 1873-1916)在萊比錫一起工作。1908 年他回到蘇黎士,正式展開音樂生涯。結識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後,受其影響。二戰期間,因與納粹合作而受到議論。
舍克的作品從晚期的浪漫主義轉向現代主義,擁有一種既感性又嚴謹的個人音樂語言。作品以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為主,和聲複雜豐富,旋律高度半音化,感情色彩強烈。某些作品也呈現無調性的風格,但依舊保留調性音樂本質與和諧音的價值,因而作品較易被接受。他擅長聲樂作品的寫作,四百餘首藝術歌曲在音樂史上貢獻卓著。
演唱者男中音葛哈爾原本就讀醫學並且兼修哲學。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在慕尼黑高等音樂院學習歌劇和藝術歌曲演唱,1998年贏得巴黎「藝術」國際歌唱大賽,2003年所灌錄的舒伯特「冬之旅」專輯,贏得德國唱片回聲大獎,之後的「美麗磨坊少女」又在隔年贏得同一大獎。從此他特別專注於藝術歌曲詮釋的研究,被譽為「重新定義當代德文藝術歌曲詮釋標準的男中音」。
舍克的連篇歌曲《悲歌》(Elegie),作品編號36,創作於1921-22年間,1923年於伯恩(Bern)首演。根據詩人艾興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與雷瑙(Nikolaus Lenau, 1802-1850)的詩而作。由24首短曲構成,最短演出時間約一分多鐘,最長五分多鐘。內容有關於渴望、春天、森林、秋天、憂鬱、月光、晚禱、枯萎的玫瑰、孤獨的人等主題。雖然不像舍克一些晚期作品那樣具有原創性,但仍是一部令人深思,值得探索的優秀作品。葛哈爾的演唱細膩且溫柔,聲音表情以及男中音音色與歌曲的氣氛搭配極佳,就算聽不懂歌詞,也能充分感受作品內涵。
- Wehmut 渴望
- Liebesfrühling 春天之愛
- Stille Sicherheit 寂靜無聲
- Frage nicht 不要問
- Warnung und Wunsch 警告和願望
- Zweifelnder Wunsch 存疑的慾望
- Waldlied 森林之歌
- Waldgang森林漫步
- An den Wind 隨風
- Kommen und Scheiden 來來去去
- Vesper 晚禱
- Herbstklage 秋天的哀歌
- Herbstgefühl 秋天的感覺
- Nachklang 回味
- Herbstgefühl 秋天的感覺
- Das Mondlicht 月光
- Vergangenheit 過去
- Waldlied 森林之歌
- Herbstentschluss 秋天的決定
- Verlorenes Glück 失去的幸福
- Angedenken 紀念品
- Welke Rose 枯萎的玫瑰
- Dichterlos 無詩
- Der Einsame 孤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