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專輯
2003年 08月 08日
産品編號: SK65282
錄音時間:1975/6/2錄音地點:CBS 30th Street Studios 一齣「沒有明星、沒有什麼佈景、幾乎沒有劇情」的劇卻連演6137場、歷時15年不輟-此紀錄後來才被安德魯.洛依.韋伯的《貓》打破。此劇是編舞、導演的 Michael Bennett 親自構思的心血,是作詞者 Edward Kleban 的首戰之作;而作曲者 Marvin Hamlisch在此作前早已為名導演伍迪.艾倫的 Take the Money and Run 配樂,為芭芭拉.史翠珊寫出金曲 <The Way We Were>拿下一座奧斯卡獎,並在後來《虎豹小霸王》(Sting) 改編 ragtime 大師史考特.喬別林 (Scott Joplin) 的 <The Entertainer>一曲為該片主題曲而拿下第二座奧斯卡獎,但《歌舞線上》則是他第一次進攻音樂劇界的成果。 《歌舞線上》令許許多多人感動得一看再看,但此作不但叫座,更一舉拿下普利茲獎、紐約戲劇圈評論獎及東尼獎包括最佳音樂劇、最佳導演、最佳編曲、最佳劇本等九項大獎;想體驗表演工作者深感動人的心路歷程者也絕不該錯過。劇情介紹: Chorus line是在中下舞台的一條線,每個想在舞台上演出的人都須在此接受製作人、導演、編舞家、作曲家、劇作家、劇院經理目光的審視;這就是許多大明星以小角色開始的地方,也是許多人被刷掉而幻滅之處。 美國音樂劇三位重量級編舞家之一的麥可.班奈特 (Michael Bennett) 長年眼見許多滿腔熱情要追求舞台演藝生涯的年輕人在現實上跌跌撞撞,於是有了以這條 <chorus line> 為焦點的靈感,要為這群默默無聞的演員為主角製作一齣戲,而《歌舞線上》也就在他1974年有計畫與24位舞者懇談其職涯規畫、心路歷程後逐漸成型。本劇舞台就設在一個劇場內,二十餘位通過第一輪測試的舞者被叫上台,而第一輪舞蹈後,「編舞家」要他們談談自己(這在真實生活中倒是不會出現),於是大家在一陣遲疑後逐一吐露心聲,說出自己對這個職業的想望。在反覆排練後,最後的入選者脫穎而出,依次自右步入後台快速換裝,再從左舞台出場,著上閃亮禮服。他們演出神采飛揚,但台下觀眾對這些舞者的演出恐怕已換上全新的眼光-何況這些舞者只是要為了拱出月亮(從本劇開始到結束都沒真正出場的)「大明星」的小星星。
曲目
-
Disc 1
- Opening: I Hope I Get It
- Opening: I Hope I Get It Album Version
- I Can Do That Album Version
- I Can Do That
- At The Ballet
- At The Ballet Album Version
- Sing! Album Version
- Sing!
- Montage Part 3: Gimme The Ball
- Montage (In Three Parts) Album Version
- Montage 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