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專輯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
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2003年 08月 31日
産品編號: 82876543322
樂壇大事記:2003年歐陸樂壇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奧地利籍的指揮大師哈農庫特從華納唱片加盟到BMG唱片集團,並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展開一連串企圖心龐大的錄音計畫,而這項簽約合作,讓BMG唱片集團在去年初「20世纪最後的指揮大師」汪德不幸過世之後依然信心大增,在日漸衰退、偶像明星掛帥的古典音樂市場中注入一支強心針,找回原初聆聽古典音樂的感動,並將古典音樂視為「21世紀音樂界的文藝復興」,全力支持。哈農庫特的第一個錄音計畫,便是鎖定同樣是1824年出生、同樣是德奧系的兩位作曲家史麥塔納(1824-1884)與布魯克納(1824-1896)。布魯克納直達天廳的傑作:奧地利籍的作曲家布魯克納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與優異的管風琴師,「九大交響曲」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這不但是他留給人類的音樂珍貴遺產,也是他獻給上帝最真誠樸實的信仰。他的作曲風格深受華格納的影響,尤其是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甚至被嘲諷成「沒有戲劇衝突與情愛感官的華格納作品」,但這些都無損於布魯克納交響曲的音樂價值,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作品甚至比晚他36年出生的同胞-馬勒更早終結了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將貝多芬以降的交響曲形式發揮到極致,甚至預知與開啟了20世紀現代作曲的脈絡。想要成為指揮大師,布魯克納的作品就是一個艱難而必要的考驗。「九」對很多寫交響曲的作曲家來說,是一條難以跨越的臨界線。布魯克納的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也是未寫完就辭世,一百年多來,音樂學者不斷的嘗試想解開布魯克納第四樂章的創作意圖,卻始終無解。創造傳奇的詮釋里程:以洞悉曲式、學養兼備、擁有絕對音感的指揮大師哈農庫特決定以「大師班」的形式,率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逐字逐句拼湊解讀,提問:「100多年過去了,我們憑什麼認為第四樂章不存在?」哈農庫特這段精闢的理論與樂曲演奏打破CD收錄的慣例,全部收在第一張(Bonus CD),並且親自以英文和德文雙語講解,並個別指揮演奏一個版本,長達71分40秒。CD 2(SACD)則是根據研究布魯克納見長的音樂學者Benjamin-Gunnar Cohrs所考據的第九號交響曲最新版本,也指定由哈農庫特作世界首演。這是繼德奧系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汪德之後,最權威的現場版錄音。哈農庫特的巨匠典範:哈農庫特這個名字,對台灣這個偏食的音樂環境來說,是「晚認識總比不認識好」。早在1994年,瑞典皇家音樂學院就已經把「太陽音樂獎」(Polar Music Prize)-這個相當於「音樂界的諾貝爾獎」的殊榮與100萬克郎(相當於新台幣400多萬元)的獎金頒給了哈農庫特,表彰他一反潮流,努力詮釋與深掘中世紀、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成果,以及嚴謹務實、認真治學、著作等身與「學者風格式」的指揮成就與典範。哈農庫特跟已過世的德奧系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汪德、克倫培勒一樣,喜歡現場指揮演奏收音,不進錄音室加工。1929年出生,年輕時曾經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手的他,基於對古樂的喜好,早在1953年便成立了維也納室內弦樂團,開始鑽研與演奏中世紀、巴洛克時期音樂與歌劇,從巴哈到海頓、從蒙台威爾第到莫札特,集數十年的功力,被公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如今,他回到了自己所熟悉、歷經多任指揮大師、擅長詮釋德奧作曲家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錄下了布魯克納這個世紀以來最具里程碑的經典版本,可說是集「天時、地利、人合」的超級完美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