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舒曼兒時情景與鋼琴協奏曲

舒曼兒時情景與鋼琴協奏曲

馬丁.史岱費爾德 Martin Stadtfeld (鋼琴)
馬克艾爾德Mark Elder(指揮)
哈雷管弦樂團 Hallé Orchestra Manchester

 很少有人像史岱費爾德這樣用心去強調德國人對於音樂每一個音、即使是內聲部都是樂曲進行和意義重要一環的態度和美學觀,微妙而嚴謹地交待音樂意圖的去向。
 史岱費爾德將他在巴哈傳統中體會到的複音趣味和多聲部的濃厚音部色彩帶進了舒曼詮釋中,這樣的詮釋也是二十世紀近百年少見的。

德國鋼琴家馬丁.史岱費爾德在二十二歲時因為贏得萊比錫第十一屆巴哈鋼琴大賽而在樂團竄紅,之後他簽入索尼旗下後,先後灌錄了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兩套平均律鋼琴曲集,均在樂壇贏得極高的肯定,因此被樂界許為「當代巴哈傳道師」。
史岱費爾德的出現,將真正的德國巴哈詮釋傳統重新公諸於世,讓我們知道在德國諸多音樂院三百多年來是如何教導、詮釋巴哈的,也讓許多年輕一輩知道,原來這才是巴哈詮釋的正統:如何不誇張、扭曲地照巴哈的意圖,在練習曲和音樂會演奏作品之間拿捏到恰到好處,又如何適度地加入現代人的見解。
當然,身為德國當代代表性鋼琴家的化身,舒曼就跟巴哈、貝多芬一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史岱費爾德將他在巴哈傳統中體會到的複音趣味和多聲部的濃厚音部色彩帶進了舒曼詮釋中,這樣的詮釋也是二十世紀近百年少見於舒曼詮釋的。二十世紀的舒曼演奏長久以來都被掩蓋在霍洛維茲和阿格麗希的超技名人技之下,強調的是斯拉夫式的狂想與單聲部吟唱線條與音色美或是拉丁式的風暴熱情,卻很少有人像史戴費爾德這樣用心去強調德國人對於音樂每一個音、即使是內聲部都是樂曲進行和意義重要一環的態度和美學觀,這樣的舒曼,不在玩弄奇巧淫技的彈性速度或歌唱效果,而在尊重和聲結構中主音、屬音從屬關係的浪漫時代的和聲位階的重要觀念,微妙而嚴謹地交待音樂意圖的去向。

CD

  • I. Von fremden Landern und Menschen
  • II. Kuriose Geschichte
  • III. Haschemann
  • IV. Bittendes Kind
  • V. Glückes genug
  • VI. Wichtige Begebenheit
  • VII. Träumerei
  • VIII. Am Kamin
  • IX.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 X. Fast zu Ernst
  • XI. Fürchten machen
  • XII. Kind im Einsch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