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以靈魂交換青春的歐洲民間傳奇,在大文豪歌德的筆下,蛻變成為充滿哲學省思與人文關懷的經典名著,引發後世作曲家競相改編,最著名的包括白遼士與古諾的歌劇,然而舒曼在晚年整整花費十年光陰,傾力譜寫的「歌德《浮士德》場景」,同樣展現他從文學汲取靈感的音樂才華。舒曼先是完成第三部終曲,在歌德誕辰百年首演獲得相當成功,然後舒曼才緩慢地加寫第一、二部分,企圖走出聯篇歌曲的創作習慣,以大規模的劇樂方式呈現,可惜全劇未完成,也欠缺戲劇張力,因此舒曼這套作品知名度較低,所幸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被視為浪漫樂派的獨特逸品。
阿巴多這套1994年錄音可說是最精采的代表傑作,動員了柏林愛樂、瑞典廣播合唱團、托茲兒童合唱團與眾多聲樂家齊齊獻藝。特別的是由知名男中音特菲爾(Bryn Terfel)詮釋浮士德一角,對照特菲爾在其他歌劇為人稱頌的魔鬼梅菲斯特,兩相對映有著更深入的刻劃,再加上兩大女高音瑪蒂拉(Karita Mattila)與邦妮(Barbara Bonney)的加持,阿巴多讓歌德的《浮士德》場景,完美呈現舒曼對於愛情、女性之真摯闡述。